玉雕中,三个基本元素“点、线、面”,及其实际运用,我们在电子机雕刻部分已经做过详细介绍。今天,三少带大家一起看下,通过横机如何对点、线、面进行雕刻应用,雕刻对象就上篇文章中最后选定的青白籽切块。
(原料)
在进入雕刻部分讲解前,先来了解下我对这块原料进行的设计构思;跟随三少【网络课堂】学习的同学,也可以回顾下“画活”特点。为便于通过本公众号《玉雕説》自学的玉友理解,画了如下图示的设计稿——简易佛头。
(画活效果)
原料左下角凸起的部分,沿内侧小绺画成一个半现的寿桃;中间的凸起部分刚好作为整体视觉重心,画一个弥勒佛头;底板部分利用籽料皮与肉的凸起界线,画一个抽象的随形寿桃;另外的两条绺纹,也通过“线条”融入整个画面。
这样一个组合,“佛” 与“福” 谐音,寿桃代表“长寿”,刚好形成“福寿双全”的传统寓意,愿人人“笑口常开”。
好,下边进入雕刻部分讲解。过程中,会提到“点、线、面”的分类与雕刻工具的选用,各位注意这两部分基础知识的熟悉与巩固。
首先,选用6#钉砣,采用“顺逆刀”推出佛头的大型,确定佛头顶部的整体厚度。工具与操作效果如下图:
(6#钉砣与操作效果)
再换用4#钉砣,用同样的手法推出佛头下巴的轮廓。见下图:
(4#钉砣与操作效果)
然后,换用粘有喇叭头的横机轴杆,抹出凹凸结合面(S面)。见下图:
(喇叭棒抹S曲面)
抹形后,再换夹头轴杆,用3#钉砣对作品上的“点”(角点)进行初步处理。见下图:
(3#钉砣,处理“角点”)
再换用2#圆枣核,初步压去耳垂部分的侧面多肉,为下阶段更进一步细画精雕做准备。见下图:
(2#圆枣核,处理耳垂)
佛头大型出来之后,再换用6#钉砣,推去佛头部分的棱角,使头部显得更为圆润饱满。见下图。
(6#钉砣,推出佛头圆润外形)
然后,换上圆枣核轴杆,将整个造型抹、搪(音)圆顺,为下一步细画做准备;这个过程需要注意的是佛头部分,需以面部中线为参考,不破坏整体形状。见下图:
(圆枣核轴杆,抹形)
在展开进一步局部细琢前,对出大型后的作品进行修稿细画,一起看效果图。
(细画效果)
换用1.5#钉砣对各个角点,进行处理,以下面视频中演示的方法为例,一起看下过程与效果。
(1.5#钉砣)
(角点处理视频演示)
(视频处理效果)
以相同的方法,对下面图片中标注的“点”依次处理。
(各“点”标注)
随后,换用1.5#三角钉(C3),对佛头顶部的“根”(阴角线)进行处理。
(三角钉切“根”)
对于各个“点”,要想处理的更为清楚干净,还需要换用更小的雕刻工具1#/0.5#钉砣、三角钉,和1#尖枣核。
(小工具头)
各点、线、面处理干净,清楚后,进入更为局部的细节雕琢,比如寿桃的叶子和作品顶部处理小绺的卷纹线,以及两个寿桃上的“腹缝线”,使用工具和处理效果如下。
(局部细节处理与效果)
我们把至关重要的“开脸”,放在下篇再做详细讲解,欢迎关注。
小结
关于使用横机雕刻“点、线、面”三个基本元素,其实和电子机使用的金刚石工具头一致,只是存在操作方式上的差异。另外,各位在这篇文章的阅读中,需要留意三个基本元素的处理,比如“线条”中的阳角线、阴角线、阴刻线,压拉线,都有体现。
这类分解的雕刻类文章,只为帮助各位进一步认识雕刻,理解雕刻,并不能起到直接的决定性帮助。因为更多的雕刻认知,如:审美的提高、线面结合的把握、下刀的控制等,都难以通过图文字的方式准确传达。所以大家学习中,还需要踏实地做好每一环节,积累提升。